长征精神

2021-09-08

红军为什么长征

1936年金秋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震惊世界的长征胜利结束。这是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光辉胜利,也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时空变幻,精神永恒。85年过去,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更加凸显,对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的意义更加深远。那么,当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左”倾领导者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当时红军的战法是“堡垒战、阵地战与短促突击”,和优势敌人拼消耗。这种打法只有军事实力对等的情况下才有效。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第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 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得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动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

第三,原来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他各地红军受到国民党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 另外,红二、六军团长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敌情严重,创建和保存革命根据地十分困难;红二十五军转移也是由于国民党军加强了对鄂豫皖地区的“清剿”,坚持当地革命斗争已十分困难。 因此,各地红军相继长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打破了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
    第四,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成为直接影响长征决策、进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华北事变”则是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绝不会坐视中华民族的沦亡,红军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线。 抗日救亡,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对红军长征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祸兮福所倚”。一场惨痛的失败,开始酝酿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一次即将开始的艰难行程,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



红军长征故事:官兵平等

红军的队伍是人民的队伍,革命也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许多红军战士参加红军,不为能混口饭吃,也不为当了兵可以耀武扬威,只因为被这样的意义召唤着。

 有一次,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到营地附近散步,看到许多小战士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打闹,玩得不亦乐乎。他就主动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非常高兴。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鸟叫,刘伯承顺着声音一看,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大树上站着一群乌鸦。他不由心中一动,立刻对周围的战士们说:“你们哪个的枪法最准,快打只乌鸦下来,让大家饱餐一顿吧!”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他们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面丢脸;有的是不愿在总参谋长面前卖弄武艺。这时,其中一个年轻、调皮的警卫员,跟刘伯承开玩笑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了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神枪打乌鸦’吧!”

“好蔼—”

“欢迎——”战士们不约而同地拍起巴掌来。还不停地欢呼着:“参谋长,来一个!”

刘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回答说:“你们还给我来个‘将军’?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说着,他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手枪,看也不看,也不用瞄准,手一举,“啪”的一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落下来,黑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抖动。树上的乌鸦“轰”的一声,全都吓得飞走了。

“好枪法!”“好!真是神枪手!”战士们异口同声地欢呼称赞。

那位警卫员却依然半信半疑地说:“树上那么多乌鸦,不是撞到一只的吧?”其他战士听了,都默不做声地看着刘伯承,怕他生气。但刘伯承听了毫不动怒,只是笑了笑说:“也许是吧,不妨再考考,看到底及格不?就麻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那个警卫员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就跑到炊事班要来了一个鸡蛋。刘伯承叫他用力朝天上扔,能扔多高就扔多高,他立刻明白了,用最大的力气把鸡蛋朝天上抛去。鸡蛋飞向天空,越飞越高,看上去就像一粒黄豆。此时,刘伯承把枪一举,“砰”的一声,鸡蛋随着枪声四分五裂,蛋壳、蛋黄、蛋白纷纷洒落下来。战士们都连声叫好,那个调皮的警卫员连忙伸出大拇指,夸赞刘伯承是神枪手。战士们纷纷要拜刘伯承为师,请他教练枪法。刘伯承谦虚地说:“什么神枪手,业精于勤嘛!不说什么老师、学生的,我们互相学习好了。枪法准,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啊!”从此,刘伯承就挤时间给战士们讲习枪法,没过多久,红军队伍中让他训练出一大批神枪手。红军这种官兵平等,其乐融融的军队气氛,不仅得到红军战士们的一致好评,使许多人都愿意来当红军,连敌人也十分羡慕这种关系呢。

长征后期,包座战役取得胜利时,曾经抓了几百个俘虏。红军对待俘虏从来都是很宽松的,讲过道理后,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不愿意留下的,发放路费让回家。当时,几百个俘虏兵中,有三成是想回家的,红军领导们就把他们编成了两个连,准备依照他们各自家乡的远近,发放路费。趁着等候的时间,几位红军领导,到俘虏的队伍里去谈话,了解情况。俘虏们可打开了话匣子。一个士兵说,他们原来的十九路军战败时,死伤很严重,许多营、连级的干部都战死了,只有一个被俘虏的。团长和副团长见大势已去,都跳河自尽了。红军领导接着问:“为什么跳河?”士兵说蒋介石宣传的红军很可怕,动不动就要杀人,俘虏更是不要想着活下来,还要受折磨。“那现在怎么样?受了什么折磨?”“没有啊!给饭吃,还给钱回家。”士兵低下头:“我劝团长别跳的……”又一个士兵站出来:“蒋介石不相信我们十九路军,在国民党那里,每天都有人监视着我们。”“是啊,红军这里挺好的,长官没有架子。”这时,有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吃饱了饭,挤在一起聊天打闹。

 见红军领导来了,都围了上来。抢着说:“我要当红军!我不回家了!”“我给你当勤务兵,我以前就是勤务兵。”“你待人真好啊,整天笑笑的。不像我们长官,那么凶。”……“好,都留下。”红军领导微笑着回答。这时一个领导拉住一个孩子的手,问他:“红军好不好?”“好。”“为什么好?哪里好呢?”“红军不打人。”“还有什么好?”“官兵平等。”“还有?”“官兵都是吃一样饭,穿一样衣服,我们长官要吃小灶的。”孩子想了想,很肯定地说。其他孩子都跟着点头。“还有吗?”“还有教我们读书。”“还有?”“好玩儿。”孩子歪着头,顽皮地笑了笑。领导也笑了笑,这还是一群真正的孩子呀。最终,要走的人中,又有一半留下来当红军了,毕竟这里官兵平等,亲如一家,也不用受“长官”的气了。为人亲切,替战士们考虑,平易近人,这是红军将领们普遍具有的品质。朱德、毛泽东、陈毅、贺龙、刘伯承、聂荣臻……比比皆是,他们都是这种品质的突出代表。长征中,正是这种同甘共苦,亲如一家的官兵关系,才让红军战士互相帮助,最终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湘江血战

到广西,来全州看一看湘江战役,这是我的一个心愿。这一战,在我脑海里印象是最深刻的,我也讲得最多。

 试想,如果没有这么一批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红军将士,红军怎么可能冲出敌人的封锁线,而且冲出去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还没有溃散。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2021年4月,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的讲话

血战湘江,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为惨烈的一仗。

 1934年底,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经过湘江流域的广西桂林灌阳、全州和兴安境内时,遭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中央红军极其艰难地突破国民党军布下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国民党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惨烈的战斗里,红军战士以巨大的牺牲,谱写了伟大而悲壮的战争史诗。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被敌人截断,几乎全部牺牲,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被俘,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



半条被子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来到汝城,驻扎在沙洲村一带。

一个傍晚,北风夹着冷雨,寒气逼人。

村民徐解秀看到,冰冷的雨水湿透了战士们的衣服,就让其中三个女红军睡到了自己屋里。但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女红军看到简陋的床铺上只有一条烂棉絮与草蓑衣,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就把她们身上唯一一条行军被打开来与徐解秀母子合盖。

几天后,红军要开拔了。

三个红军姑娘决定把仅有的一条被子留下来给徐解秀夫妇御寒,但他们却怎么也不肯接受。最后,一个红军姑娘用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拿了一半送给他们。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半条被子,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半截皮带

刚才,在参观军史馆时,我对长征途中红31军93师274团半截皮带的故事,感触很深。红军战士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在视察13集团军时的讲话

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274团8连第三次过草地,陷入断粮的困境,官兵们只好挖野菜、吃草根。

14岁的战士周广才拿出自己的牛皮腰带,和战友们吃了一半,攥紧剩下的半截,眼含热泪对战友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到延安见毛主席吧!

就这样,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半截皮带留了下来。

在随后的征程中,周广才的6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到达了延安。周广才在皮带的背面烫上长征记3个字,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



突破乌江天险

当时要是过不去就危险了……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的讲话


1935年1月1日,猴场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决定迅速渡过乌江,被称作红军长征反攻第一仗

乌江又名黔江,是贵州第一条大江,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水流湍急,江中有许多暗礁,自古就有天险之称。

1月2日,战斗在天险乌江打响。

无法攀登的悬崖绝壁间是250米宽阔江面。八个英勇战士赤着身子……跃入江中,那样冷的水里,泅水极感困难……”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刘亚楼详细记述了渡乌江的场景。敌军守江团长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写道:红军水马过江,火力非常凶猛。

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把国民党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强渡乌江战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军的士气。



军需处长的故事

鹅毛般的大雪,在千色的苍穹中飞舞着,飞舞着。一支由军长率领的红军队伍,冲破了枪林弹雨的围追堵截,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酷寒中艰难的行进着。

突然,队伍停了下来,有人喊:前边,“有人冻死了!”

军长一震,疾步向前跑去。

在一颗高大的松树下,一位战士背依着树干,坐在雪窝里一动也不动,他的左手夹着半截用树叶卷成的烟,小心的放在胸前,仿佛在这最寒冷的时刻,还在渴望着一支烟的温暖。他的右手握着一个小纸包,脸上还挂着一丝已经冷却的笑容。

军长用颤抖的双手打开小纸包,一只红辣椒跳进了军长的眼帘。这是辣椒吗?不,在这最寒冷的时刻,这是温暖,是希望,是生命啊。军长的眼睛湿润了,他轻轻地拂去战士肩上的积雪,猛然间他发现那战士穿的竟然是那样的单薄,单薄的就像一张纸,裹着他瘦弱的身躯。

“棉衣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棉衣!”

军长两眼发红:“军需处长呢?”

警卫员呆呆着望着军长愣住了。“给我找军需处长!”

队伍里没有一个人走动“快,给我找军需处长!”

警卫员再也忍不住了,哇一声哭了出来:

 “报告-军长,他就是刚任命的军需处长。。。棉衣 不够啦,就连发的御寒辣椒他都没舍得吃一口啊!

军长愣住了,他望着雕像般的军需处长,眼泪成串成串的流了下来,他把那只红辣椒高高地举过头顶,在青灰色的天穹下,在弥漫的雪雾中,辣椒就象一支燃烧的火炬,照耀着前程。

然后,他向军需处长,缓缓地举起了右手,紧接着一只又一只的右手在缓缓地举起。军礼是那样庄重,整个队伍发出一片抽泣声,就像一曲悲壮的哀歌,久久的回荡在,回荡在雪地的上空。



强渡大渡河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红一方面军红一师红一团一路急行军,直下川西南的安顺场。安顺场,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四万大军被剿灭的地方。蒋介石妄图重演历史,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将中央红军围歼于大渡河畔。

作为全军先遣团,红一团的担子,也许是长征以来最沉重的一次——强渡大渡河,为全军继续前行打开通道。

这又宽又凶的河,架桥不成,别说安桥桩,就连插根木头也困难。唯一的希望就是那只刚缴获的木船,只能靠它强渡!但对面一个营的敌军据险防守,再加上水急浪大,怎样才能成功?

火力配备好了,由营长孙继先率领17个英雄组成的渡河突击队,乘船渡河。他们的英勇,在那坚毅的表情上显露出来。他们的热血沸腾着,整个部队的热血也在沸腾着。

河的对岸,一个营的敌军猛烈扫射,打得水花飞溅。船工和勇士们在波涛汹涌中力撑船篙。高山的堡垒被18个勇士占领了,后续的部队一船一船地过去,红一团的勇士们从死路中闯出一条活路来!

当时这18勇士是从全连100多位争前恐后报名的勇士中产生的,无论干部战士都清楚登船后面临的处境,可以说,那是一条通向死亡的船,但是大家还要争着去,他们是希望用自己的死换取红军的生!

强渡大渡河能够成功,长征能够胜利,就是有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党在数度生死关头,经受考验留下来的宝贵品格,我们不能忘记长征中的牺牲精神,不能忘记老一辈的初心,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需要传承初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