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并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召开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重要内容:
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大是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凸显科学发展观这个灵魂和主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新进步;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大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十七大会议要点
1.全面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2.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标志着党在思想理论上更加成熟。
3.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目标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精炼的概括。
5.首次出现“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软实力”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法,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明确了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
6.治理腐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论断,体现了党对权力运行规律的新认识,对于科学、民主、依法执政,预防和惩治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十七大报告分为哪些部分?
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共分十二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九、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此写入党章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两千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聆听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十七大报告。
这次会议,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勾画了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在会议进行到最后一日,中共十七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
这是对党的十二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作出的第5次修改。
党章的修订清晰地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脉络。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9年来引导中国前进的一条红线。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整个党的指导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可以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也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他分析指出,从十二大开始,邓小平就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从此,中国经济驶上了“高速公路”。
大会秘书处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及时在党章中体现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十七大把新时期发展的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从加速发展到又好又快
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实现。
不过,发展之中有隐忧: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正是在科学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科学发展观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
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我们处于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耽误不得,也失误不起。”“从‘加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再到‘又好又快’,党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经济全局的驾驭更加成熟。”“我国已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关键要在‘好’上狠下功夫。”在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成为代表们热议的高频词。
新思路带来新转变,新实践迈上新台阶。从关注数量增长,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