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四大(1992) :确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2021-06-16

确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图片14.png召开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重要内容:

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历史意义

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第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和战略部署。第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第三,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并将这一理论及以此为基础的党的基本路线写进了党章。



十易其稿的政治报告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谈话。十四大报告的起草,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为指导,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及总书记江泽民提出的要求,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指导,报告起草小组很快写出了第一稿,报送中央。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报告第一稿进行讨论,参加常委会议的领导同志认为,第一稿从无到有,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报告的理论性、思想性需要加强,对一些重大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做出更明确更深刻的阐述,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层次要提高;改革开放14年的基本经验,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系统总结;要讲清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据此,报告起草小组又写出了第二稿、第三稿,不断进行修改加工。

党的十四大报告的起草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全党智慧的过程。在历时7个多月的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了4次;政治局开会讨论了两次;江泽民同起草小组座谈了3次。党中央、国务院的一些领导还个别和起草小组谈了重要意见。

7月,根据中央政治局讨论时提出的要求和邓小平的重要意见,报告稿又进行了两次重要的修改。中央决定将第六稿印发到全国119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党的十四大代表,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的党员负责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大军区的党委负责人等3000多人,参加了对报告稿的讨论,每个单位都修改出了一个稿子。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委托中央统战部征求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知名人士的意见。起草小组还征求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起草小组对报告征求意见稿作了450多处修改。

10月5日,十三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开幕。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拿到的报告已是吸收各方意见修改而成的第九稿。根据全会分组讨论中提出的意见,2.6万多字的报告,又大大小小修改了170多处。

10月12日,在党的十四大开幕式上,十易其稿,集中了全党智慧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报告本终于摆在2000多位代表的面前。



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1992年10月12日上午9时整,十四大正式开幕。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989人(出席开幕式1965人),特邀(1927年以前入党、并在党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代表46人(出席开幕式35人),代表了全国5100余万党员。

 大会听取并通过了江泽民代表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江泽民指出,为了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努力实现10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大会还通过了部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这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

第一,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第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

第四,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第五,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第六,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第七,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第八,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第九,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

第十,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在会场外鼓掌的邓小平

早在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就写辞职信给中央政治局,提出了他的辞职请求。但是,直到11月9日全体中央委员同意了他的辞职之后,他才算是正式退休了。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上,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在这一天被废除了。

十四大开幕前一天新闻发布会上,数百名记者提出第一个问题是“邓小平是否出席本次大会?”当记者没有得到是与否的答案时,便反复提出这个问题,新闻发言人不得不5次重复地回答:“小平同志作为十四大特邀代表,已接受了邀请。”

 12日上午9时,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观众收看十四大开幕电视转播时,不约而同地搜索邓小平的身影。然而,开幕式上,没有见到邓小平。在随后的会议期间也没有见到邓小平,闭幕式上也没见他出现。

其实,邓小平和全国人民一样,十分关注十四大。十四大报告第四稿出来时,他花了两个半天时间仔细审阅,又用两个半天时间对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十四大开幕那天,邓小平坐在家中电视机前,认真听了江泽民宣读的报告。结束时,邓小平满意地说:“讲得不错,我要为这个报告鼓掌。”说着,就在电视机前鼓起掌来。19日上午,看到十四大胜利闭幕,选出新的领导机构时,他无限欣慰地说:“真是群情振奋!”邓小平打定主意:再次到前台走一趟。

那一天,会议已经闭幕。当红光满面的邓小平出现在大会堂宴会厅时,2000多名代表的掌声像海啸一般在大厅中回响。邓小平微笑着走了一圈,停下来和几个人握手,然后又走到中间,看看大家,对江泽民说了一句话:“这次大会开得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然后转过身去,摆一下手,在代表们深情的目光中离去。他没有再说“告别政治”这样的话,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这是邓小平最后一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



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向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十四大闭幕前后,海内外舆论给予广泛报道并高度评价,称这是20世纪末重要的历史事件,普遍认为邓小平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指出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的繁荣稳定令世界为之震惊。一家海外报纸称:“中共十四大——跨世纪的伟大工程。”

十四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肩负了重大的历史使命: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十四大,是一次肩负着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大会。这次大会与邓小平“南方谈话”一起成为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人民迈向21世纪的新起点,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中共十四大与香港回归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全国5100多万党员。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也为此次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大会的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香港回归(Hong Kong reunification)指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中国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历史事件。1982年9月,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经过几年商谈,中英双方于1984年签署协议。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回归完成。这是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实例,对世界政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

治理整顿的结束和七五计划的完成,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迎来了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各种分歧和争执愈发严重。

 国际上,1990年到1991年接连发生苏联、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出现了严重曲折。国内,1988年伴随价格改革引起的全国性抢购风潮,以及经济体制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暴露,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这一切,使一些人在思想上出现了困惑,有的人甚至提出改革开放究竟是姓还是姓的问题,担心搞市场经济,创办经济特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会导致资本主义。这些疑虑和担心,归结起来就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还要不要坚持?中国的改革开放要不要坚持?中国的发展能不能加快?

在这个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在湖北武昌,邓小平对湖北省委、省政府负责人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能快就不要慢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办事情正确与否,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坐火车来到深圳特区。

在谈到办经济特区的问题时、邓小平很有感慨地说:

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不姓。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邓小平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在谈话中,他还强调,中国要保持稳定,干部和党员要把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要注意培养下一代接班人。

邓小平还要求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会太多,文章太长,不行。他指出:深圳的发展那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



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

一艘快艇行驶在浩瀚的伶仃洋面上。在船舱中,邓小平一边戴着老花眼镜看地图,一边听省市负责人汇报改革开放和试办特区政策给广东和珠海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听完广东省委负责人的汇报后,邓小平谈起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的改革和经济特区的创办,再次强调要争取时间,抓住机遇,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提醒大家: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他说,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

当快艇驶近珠海市的九洲港时,邓小平站起来,望着窗外的伶仃洋说:

……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