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二大(1982)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21-06-18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图片12.png

召开背景:

1982年9月1-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在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的胜利航道,我们祖国的航船又乘风破浪地前进了。1982年9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开创伟大新局面的盛会》的署名文章,对十二大召开所处的历史转折背景如此描述:在短短六年间,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国经济已经走上稳定发展的健康轨道。学生读书了,工人干活了,农民丰收了,知识分子甩掉臭老九帽子了,解放军更强大了……”

重要内容:

大会的主要议程是:(1)审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2)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3)按照新党章的规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历史意义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在新的航道上乘风破浪地前进

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的这段论述回响至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的明确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人们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极大提振了社会各界的信心和士气。

“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的胜利航道,我们祖国的航船又乘风破浪地前进了。”1982年9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开创伟大新局面的盛会》的署名文章,对十二大召开所处的历史转折背景如此描述:“在短短六年间,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国经济已经走上稳定发展的健康轨道。学生读书了,工人干活了,农民丰收了,知识分子甩掉‘臭老九’帽子了,解放军更强大了……”

“除旧布新,生机盎然”的蓝图正在慢慢展开。当年,一些老同志在参加党的十二大时兴奋不已:“振兴中华,在此一举!”原九三学社副主席、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大转变的开始,十二大是大发展的开始。”当时88岁高龄的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欣然提笔写道:“我认为十二大必将成为新的起点,一个生气蓬勃的壮丽光景即将出现在我们眼前。”



党的队伍将有如万里长江,永远向前

金秋,是北京一年中最美的季节。1982年9月1日上午8时30分,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代表满怀激情和喜悦,步入人民大会堂。当时出席大会的有正式代表1545名、候补代表145名,代表着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意气风发的青年,“四世同堂”的他们肩负着一个共同的使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策群力,贡献热情和智慧。

 21岁的“铁榔头”郎平,是十二大最年轻的代表之一,和她一起穿着运动服和记者见面的,还有她的队友孙晋芳和周晓兰。1981年11月,中国女排第一次在世界杯中夺冠,女排姑娘们成了全民偶像。那时候,中国的国门刚刚打开,整个国家正在凝聚力量创造一个新时代,女排姑娘和女排精神极大振奋了国人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那种久违的激情和梦想,焕发出一股盎然的生机和活力。

十二大上,像郎平一样一大批年轻的新面孔为大会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是在这次大会上,“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第一次被写进党章。十二大开幕式上,胡耀邦在他所作的长篇报告的结尾,以激昂的语调宣告:“我们党的队伍,将有如万里长江,滔滔不尽,永远向前。”暴风雨般的掌声席卷全场。

党的十二大,从代表的产生到新的中央领导机构的选举,在全党范围内实现了新老结合和交替。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一书披露,在这次代表选举的过程中,各地有许多老同志以党的事业为重,诚恳地要求组织上把名额让给符合要求的中青年干部。在各地党组织共选出的1600名代表中,青年代表有将近40%。

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党员第一次参加中央委员会,新当选的211人里,60岁以下的有171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39岁;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从一线退出,参加了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工作,在党的最高领导层进一步实现了新老结合和交替。这是十二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叶剑英用唐代诗人李商隐“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诗句,表达对年轻同志的厚望。



“翻两番”“小康”成为时代热词

十二大上,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报告中最为亮眼的是,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82年9月2日至4日,十二大代表们用了3天时间,对胡耀邦所作的报告进行讨论。这次大会后,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好愿景和重要坐标,各界青年热议“翻两番”“小康”,并发出倡议:青年们别吝惜汗水!“翻两番”像颗甜桃望得见摘得到。

1982年10月5日的报道中,中国青年报社邀请首都部分青年畅谈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北京汽车厂铸造分厂玛铁车间党支部书记韩启华热切地说,他们车间有一百八十人,百分之九十五是青年。党的十二大召开,使他们精神振奋,报告提出在20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从他们厂看,是能够达到的。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主题下,十二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小康”战略目标。而在20世纪80年代,国人对于“小康”的感知,还处于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大件,向“冰箱、彩电、洗衣机”新三大件争相添置的新鲜感上。大多数中国人的小康梦还停留在对“万元户”的向往上。

党的十二大点燃了中国人建设富足社会的小康梦,极大增强了中国人建设美好未来的信心。此后,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沿江到内地,改革开放的热潮风起云涌。一个可喜的数字是,到1995年,全国GDP提前5年相比1980年实现了“翻两番”。

“走自己的路”,到迈向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一直迎风招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文章不断续写着新的传奇,“小康”战略目标的内涵不断丰富。

历史洪流浩荡向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连续两年超1万美元。



198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同志开幕词中这一振聋发聩的基本结论,至今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方向既定,道路已明,接下来就是迈开大步向前走。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战略目标契合老百姓对日子越过越好的期盼,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但大会带给人们的信心还不止于此。

党的十二大还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目标,通过了新党章。新党章纠正了党的十一大党章中的错误,对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总任务、对党在国家生活中如何正确地发挥领导作用都作了符合新的形势的规定。

此后,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沿江到内地,改革开放在祖国大地上全面展开。

党的十二大闭幕后不久,邓小平同志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进!



党的十二大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冲破

1982年12月

国务院启动三西专项扶贫计划,拉开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序幕。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4073亿公斤,人均393公斤,接近世界人均水平。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7年产值达到4764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农村经济出现历史性变化。

1984年11月

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长三角等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到1987年,全国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项目10350项,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等达257.73亿美元。

1985年底

六五计划的经济指标全面和超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9040亿元。当时,一位藏族群众旺久这样感慨:党的政策像金灯,照亮了我们致富的路,现在的日子就像糌粑拌蜜糖一样香甜。



新党章的新突破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是党的全部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正因为如此,中共历次代表大会都非常重视党章的修改制定。中共十二大围绕党的建设新主题,为大大提高全党的政治素质,提高党的战斗力,制定了中共历史上—部最有特点、也更加充实和完善的党章。十二大党章的条款比七大、八大的党章都要少∶七大党章有70条,八大党章有60条,十二大修订后的党章只有50条。但是,十二大党章的字数超过了七大党章和八大党章的字数。

 新党章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仍然肯定"无产阶级 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左"的错误,吸收了七大党章和八大党章的优点,并根据新时期执政党的任务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样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含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十二大党章对此做了重要补充,把其中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改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从而把"建设"理论增加到毛泽东思想中,使之内涵更加全面,也更加准确。

入党誉词是党员入党时对党作出的自我保证,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政治承诺,是党员为党奋斗终生、献身党的事业的誉言和座右铭。在中共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中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新党章规定的入党誉词是对历史上不同版本入党誓词的继承和发展,在继续强调"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永不叛党"对党思诚""积极工作"等内容的同时,还新增了"履行党员义务"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等内容。

十二大党章共分十章,第六章是"党的干部"。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党章中首次将"党的干部"专列为一章,表明党的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整个党的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在1980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一要求作为新时期党的干部政策的指导方针被载入十二大党章。

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觉,纪律严明是觉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向来主张同心同德,反对宗派主义,反对搞团团伙伙。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在党内不容许离开党的纲领和觉章的行为,不能容许有破坏党纪、向党闹独立性,小组织活动及阳奉阴违的两面行为。"中共八大党章指出∶"在党内不容许有分裂党、进行小组织活动、向党闹独立性、把个人放在党的集体之上的行为。"十二大党章规定∶"坚决反对派性,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中共十二大以后至今,历次党代会通过的党章都延续了这一规定。



分享